通过对上海8个代表性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深度调研,解码超大城市存量空间再生的创新模式


419上海龙凤网
(本报城市观察员 方启明)清晨的阳光透过锯齿形厂房的玻璃天窗,洒在杨浦滨江"皂梦空间"的咖啡桌上,这座由上海制皂厂老厂房改造的生活美学空间,周末预约需提前两周;午后,原江南造船厂西区船坞变身的世界级艺术场馆"穹顶艺术中心"内,游客正在欣赏当代装置艺术展;夜幕降临,静安区原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的巨型料仓成了"钢铁森林"灯光秀的天然幕布——这些工业时代的"钢铁巨人",正以全新姿态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。

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5年最新统计显示:全市已完成工业遗存改造项目217处,改造总面积达386万平方米,相当于540个标准足球场;其中文化创意类占比42%,商业办公类31%,公共空间类27%。更具示范意义的是,这些项目平均容积率提升至2.8的同时,历史建筑保护率保持100%。在普陀区"天安千树"项目现场,记者看到由原上海面粉厂8栋仓库改造的立体绿化建筑群,设计师托马斯·赫斯维克介绍:"我们保留了所有混凝土筒仓结构,新增的4000多根立柱形成'悬浮森林',这种新旧对话正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精髓。"

这场工业遗存复兴运动背后是系统的制度创新。徐汇区"西岸美术馆大道"采用"文化先导+分期开发"模式,将原龙华机场油库等工业设施串联成2.5公里艺术走廊;虹口区"音乐谷"通过"产权置换+功能混合"政策,让1933老场坊等历史建筑焕发新生;而浦东新区"民生艺术码头"则开创"工业遗产+社区服务"新范式,将八万吨筒仓改造为融合美术馆、健身中心的复合空间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指出:"上海探索的有机更新模式,既避免了推倒重建的资源浪费,又通过功能再造延续了城市记忆。"

随着《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条例》的修订实施,这场空间革命正走向深化。黄浦江畔的原南市发电厂正在变身"超级文化综合体",保留的165米大烟囱将成为城市观景塔;苏州河边的福新面粉厂旧址将打造"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";而闵行老工业区则计划建设"零碳创新园"。正如市长龚正强调:"工业遗存是城市成长的年轮,要让这些'工业化石'讲述新的上海故事。"(全文约4120字)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