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入走访12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老字号,记录这些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品牌如何通过产品创新、渠道变革和文化赋能实现世纪突围,在Z世代消费者中重获新生。

(首席记者 吴明远)在豫园九曲桥畔的南翔馒头店,00后留学生小林正举着手机直播"吸小笼包汤汁"的绝技。这场意外走红的直播,让这家始于1900年的老店单日营业额突破历史峰值。"我们不再是爷爷奶奶的专属记忆,"第六代传人徐黎明展示着与迪士尼联名的"小笼包慕斯","老字号要会说新情话。"
【守正出奇的智慧】
老大同香糟厂的改造堪称教科书案例:保留古法酿造工艺的同时,开发出糟卤味冰淇淋、香糟面膜等衍生产品。更令人称道的是"邵万生"的元宇宙布局,消费者通过AR技术能观看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的获奖场景。数据显示,这些创新使老字号客群平均年龄下降15岁。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
【记忆的当代表达】
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学者许纪霖指出:"上海老字号的特殊价值在于,它们既是商业品牌,更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。"这种双重属性在"王开照相馆"体现得尤为明显——数字修复技术让1920年代的老照片重获光彩,而"复古婚纱照"业务已成95后新宠。
上海龙凤419
(中段亮点包含:1)"汪裕泰"茶庄的沉浸式体验馆 2)"老凤祥"的3D打印定制服务 3)"正广和"汽水的怀旧营销事件)
上海私人品茶 【未来的挑战】
站在南京东路百年老店聚集的十字路口,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娄永琪这样总结:"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,而是用当代语言续写历史。"当"光明邨"的鲜肉月饼与"乐乐茶"的联名款引发排队潮,当"吴良材"眼镜店变身国潮打卡点,这些跨越世纪的金字招牌,正书写着上海商业文明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