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实地探访沪苏浙皖交界处的多个创新节点,记录上海如何发挥核心城市功能,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构建新型区域协同关系,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生态。


(首席记者 陆明)清晨6:15,昆山花桥地铁站已人头攒动。每天有超过3万名"长三角通勤族"从这里搭乘11号线前往上海工作。"现在比五年前快了18分钟,"在张江工作的芯片工程师周扬查看智能手环显示的通勤数据,"连车厢Wi-Fi都升级到了6G。"

这种时空压缩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。记者获取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上海大都市圈(含周边8个地级市)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,其中跨城产业协作项目贡献率达37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青浦华为研发中心,这里40%的员工来自江浙两省,形成了独特的"周末科学家"社群。

新夜上海论坛 "协同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。"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规划建设部负责人指着沙盘向记者解释。在淀山湖畔的"水乡客厅",记者看到上海青浦、江苏吴江、浙江嘉善三地的规划师正在联合调试一个智慧城市模型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苏州河上游的吴江段与上海段已实现水质数据区块链共享。

产业协同催生新经济形态。在嘉定汽车城的"长三角汽车芯片创新中心",蔚来汽车的工程师与绍兴的芯片专家通过全息投影进行联合调试。美团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周边"研发+制造"跨城订单量同比增长289%,其中生物医药领域增速最快。
上海龙凤论坛419
教育医疗资源也在加速流动。记者在瑞金医院长三角分院看到,5G远程手术系统同时连接着上海总院和嘉兴、无锡的协作医院。华东师范大学新开设的"都市圈治理"专业,学生需要在三地完成实践课程。"我的毕业论文,"来自安徽宣城的研究生小陈展示着她的课题,"就是研究上海地铁延伸对周边城市商业格局的影响。"

上海花千坊龙凤 周末的朱家角古镇,摄影师老徐正在拍摄一组特别的照片:上海老人与苏州绣娘在5G直播基地共同展示非遗技艺。"二十年前我拍的是水乡风景,"他调试着智能相机,"现在要记录的是这种看不见的连接。"

当夜幕降临,记者登上正在建设的"长三角之眼"观光塔。向东望去,陆家嘴的摩天楼群灯火通明;向西看去,太湖沿岸的创新园区星罗棋布。在这片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一场静水深流的协同革命正在发生。(完)